- 金世斌;吴国玖;黄莉;
全球智慧城市发展大体经历了构想萌芽、探索起步、全面推广三个阶段,初步形成了创新引领、项目驱动、政企合作、政策引导、产业促进等不同发展路径,并呈现出建设方案整体化、经营模式多元化、信息平台开放化、服务功能人性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各具特色,既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注重顶层设计;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品质;三是坚持典型示范,稳步有序推进;四是坚持立足实际,突出自身特色。借鉴国际经验,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着重抓好顶层设计、管理体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等工作。
2016年02期 v.25;No.163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 周伟林;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其原有的初始制度安排主要是通过行政型的中央-地方体制(包括财政分权、计划经济、规划审批等)和二元的户籍、土地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来加以塑造和固化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来思考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可以发现有两个特点:第一,人口多;第二,中央-地方体制。这两个特点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常态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已从"规模扩张"向"功能建设"转变,在城市功能建设中,由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要素聚集"和"城乡统筹"的功能转变。其内在要求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形态、功能相匹配,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打破行政分割和城乡分割,以及良好的社会治理。
2016年02期 v.25;No.163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徐振强;
截至2015年9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当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在全国推进了三个批次共计约277个智慧城市(区、县、镇)的试点工作,这是智慧城市试点对城市改变的诸多例证。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估计在4万亿元左右,该市场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将在"十三五"集中释放。市场份额的核心就是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因此,研究从城市管理和城市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剖析引导城市深度城镇化的内在动因,有利于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思维,并从服务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出发,以运营为导向,定位智慧技术应用创新的关键路径。
2016年02期 v.25;No.163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王枫云;陈亚楠;
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和之前的数字城市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融合了大数据的处理,从而获得了支撑和保障智慧城市顺利运营的多元信息,因此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智慧城市其实就是对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的转变,关键因素在于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大数据这个大好机遇,挖掘海量数据下的潜在价值,进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智慧城市提出的相关要求,以及作用在智慧政务、智慧企业、智慧民生等方面的解剖和之后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探讨大数据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智慧水平。
2016年02期 v.25;No.16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 李少惠;袁阁臣;
智慧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进了国外文化与生活习俗。城市居民在内部交往吸引力下降和对外猎奇心理不减的双重驱使下,凝聚的意识和自觉性逐渐走向淡化和衰弱。智慧城市的局限性需要文化来弥补,而对文化功能的诉求又意味着智慧城市诉诸文化软实力的兼容要求与传统城市不一样,或者说提升文化软实力面临着新的困境。在顺应这种发展态势的同时,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新模式,因信息硬件技术的大量应用而显现出与传统城市相殊异的特征,对城市的文化功能提出了新的期待,要求在满足市民感观、视觉和体验需求的城市智能设施和技术媒介层层叠加后,对文化传承、内容内核、附着载体、提升途径等亟需做出适应性调整。
2016年02期 v.25;No.16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张录法;
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在这样的国情下,改革必须有二大理念:一是不能期望改革短期内立竿见影,二是应该更强调用疏不是堵的思路。从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虹吸效应以及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等四个角度,可以精细化剖析出大城市"医疗病"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同时可以观察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卫生资源优势,由于收入水平相对更高、老龄化相对更严重,其静态资源优势已逐步被抵消掉。为此,从健康教育、健康守门人以及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重构三个方面着眼,并辅以其他系统的改革,如医保支付制度、医疗生产流通体系以及区域卫生医疗体系之间的合作等,应该是符合当下医疗改革、提升城市内涵建设的完善之道。
2016年02期 v.25;No.163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 何锡涛;杨秀英;蔡红;
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运行需要相应的信息平台予以支撑。专业信息平台是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现代质量保障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对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需要。因此,专业信息平台,其本质是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其建设总目标是建成知识管理平台。在实施专业平台建设时,学校要把握5个要素,即领导亲力亲为、树立先进理念、重塑业务流程、建立检测机制和加强数据应用。学校应以教育部的数据管理平台为基础实施专业平台建设,凸显个性,关注业务流程重塑和自我检测机制构建,建成"先进、高效、实用"的专业数据管理系统。
2016年02期 v.25;No.163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 潘红霞;施佩娟;蔡飞;
"十三五"期间,国家有望将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才在创新中起根本作用。然而就我国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现状而言,现状堪忧。为此,研究建构高职专科教育与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立交桥"的方案,有利于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打破高职、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把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落实"高-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应理顺高职、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互间的衔接与贯通机制,以实现"高-本-硕"贯通协同发展,全面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真正满足毕业生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
2016年02期 v.25;No.163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