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管理

城市时评

  • 提升现代化城市的治理理念与执法公信力

    李建勇;

    通过城市治理来改善城市的社会秩序,来减少和解决城市社会问题,以此营造良好的城市社会的发展环境。现代化的城市,要针对城市所发生的各种危及城市公共利益的灾害危机,积极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防止危机的发生或减轻危机的损害程度,以确保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与此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案件吸取教训,加强对广大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减少和避免执法过程中的钓鱼执法、粗暴执法、过度执法和暗中执法,使得执法力度到位而不是缺位甚至越位。对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过程,则要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以保障执法质量和信息透明度。

    2016年04期 v.25;No.165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寰宇城市

  • 办好世界城市日 造福全世界城市

    季路德;唐为红;

    与世界城市日的意义相比,目前的实践还不能令人满意:一是知晓度低,二是参与面窄,三是持续性弱。这种情况也不符合联合国系统举办国际性节日的规范。联合国希望国际性节日的举办城市除自身获益外,还能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甚至带给整个地区以积极的转变。联合国系统更加看重整个社会的综合准备情况,如市民的参与和支持度、当地私营企业对节日的接受度等,希望当地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扩大办节成果的惠及面及惠及力度。所以,要重视顶层设计,要在上海的城市公共外交总体思考下,编制上海本地开展世界城市日活动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2016年04期 v.25;No.165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城市访谈

  • 蕴育城市未来想象的酒店业界与诗意存在——兼论酒店专业人才的竞争和培育机制

    叶治安;张炜;樊辛;嵇东明;徐彬;贾雪樑;黄嘉宇;

    中国酒店业有三点是有目共睹的:一是在岁月的磨砺下,曾经充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中国酒店业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二是中国的星级酒店不但在数量上执世界之牛耳,而且在国际化程度上亦不亚于他国;三是中国的酒店业在时空上还大有发展的余地。当今世界酒店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酒店经营管理真正从标准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方向发展,酒店行业的竞争将会转为人才的竞争。为此,严格的教育、文化的含量、职业的尊重是我们的教育获得成功的秘籍。就像美国的亚力克?福奇所言的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是"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那般,这种体悟力行的知行合一,使人才培养及企业需求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2016年04期 v.25;No.165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专题论坛_主题:根植地域文化土壤的现代城市形象维护

  • 城市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与实现策略

    蔡达峰;

    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建设总格局的一部分,它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又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并针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社会实际,确定建设目标、内容和方式,推进文化成果的创造和文化作用的发挥。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生活的需要,文化建设首先要顺应这种需要,把握这种需要的本质属性,提高能力,形成成果;城市文化建设要促进动机和表现的协调发展,从而丰富文化成果;城市文化建设要有导向性,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有科学性,以一定的方式协调各方面任务和主体,形成特定的社会功能和效益;政府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它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履行行政职能,在文化建设中倡导精神、投入资源、构建体制、监管过程、提供帮助,发挥公众的作用。

    2016年04期 v.25;No.16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当前城市文化政策的实践考察与问题反思

    郑崇选;

    近年来,城市文化政策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出台的热点领域,在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多样性、保障基本文化民生、促进城市动力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公共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最终目的诉求来看,城市文化政策与国家文化政策是高度吻合的,但是在文化发展的具体领域及各个城市的发展阶段,城市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目标诉求。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城市文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在城市文化的规律性与公共政策的科学性的充分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且科学合理的城市文化政策的运行机制。

    2016年04期 v.25;No.16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城市文化机理与文化产业的多元融创——以韩国釜山市为例

    王涛;金昌庆;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城市才更具气质和魅力。城市文化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基于此发展的文化产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探索、动态多元、融合创新,这一点,韩国釜山的经验值得借鉴。釜山经验、釜山模式是以文化和文化产业为主导发展城市的经验和模式,即考虑到釜山的城市演进,去把握城市文化的脉络、格局、特性,进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多元、融合、创新。韩国釜山的文化自觉和内生性、文化产业的持续创造力,与城市中的文化"场"等机理关系有关,也与韩国社会和家庭结构的"格局"特殊性有关。

    2016年04期 v.25;No.165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条例》编研思考

    金磊;

    建筑乃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可能性、有效性与深刻性,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表征,更成为国家文化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中,同属于建筑瑰宝的20世纪建筑遗产却少有人问津,特别是在法定框架下难寻可支撑的保护体系与措施。从认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现状入手,研究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认定标准,并从依法治国的思考下给出编研《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条例》的构想,期望能对推进中国20世纪遗产保护及提升"城市乡愁"的认知起到积极作用。

    2016年04期 v.25;No.16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老城区旧里弄的文化功能转化与再造——以上海为例

    张俊;

    里弄既有文本形象,也有现实情况,有关里弄记忆与现实的反差形成巨大的张力,构成了里弄保护和更新中持久的争论。文本中的里弄邻里和睦、市井文化繁荣且兼容并包,文本的记录和居民的记忆互相影响,一定程度上建构了里弄的文化形象,成了里弄保护的载体。但现实的里弄是黄金地段的低矮住宅,居住拥挤的移民社区,老旧住宅和老龄人口并存。里弄的未来需要在记忆与现实中和解,在多元和共享的方式下实现从居住功能到文化功能的转化。

    2016年04期 v.25;No.165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宏观视野

  • 长三角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

    刘明轩;曹明霞;包宗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是吸引全国人口流入的主要板块,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以江苏为例,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公共服务、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融资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提高义务教育统筹层次,保障民工子弟的平等教育权利;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明确新型小城镇发展定位,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分工和布局;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等措施。

    2016年04期 v.25;No.165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土地结构改革与产业创新发展——以深圳建设用地市场的实践为例

    方建国;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这一土地市场制度的改革使得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增量的土地利用空间。但是如何利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要素资源优势来引导城市产业创新和结构转型,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发展路径,却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对深圳市在新型城镇化试点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改革的实践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视角的研究,可以认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思想指引下,城市政府可以运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新增资源,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演化,通过引导创新战略产业发展来促进城市经济的产业变革。

    2016年04期 v.25;No.165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 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评价研究——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例

    刘艳艳;郑淑丹;叶昌东;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掀起智慧城市建设浪潮。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的数量近400个。以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中新广州知识城为研究对象,基于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价值归属,分析其智慧城市建设历程与现状特征,从智慧人群、智慧环境、智慧交通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实践评价,并解析原因,进而对中新广州知识城智慧城市建设给予科学、智慧的发展建议,希望有利于推进知识城的发展,也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2016年04期 v.25;No.165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交通瞭望

  • 城市交通饱和时代的管制导向与改善展望——以上海道路交通的改善策略为例

    蔡逸峰;

    上海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各交通专业系统规划开展了编制工作,提出了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目标,从提升国际枢纽功能、完善大都市交通体系以及突出绿色交通发展策略三个主体行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方案。上海作为次高级的Alpha+级城市,要努力解决道路交通所面临的饱和困境,并采取如下改善策略:一是市域高等级道路仍需要持续建设;二是支撑新城和重点地区建设,构建新城独立交通体系;三是中心城道路交通需要以全面管制为背景的优化调整;四是地面公交必须稳固其相应的服务地位;五是慢行交通要研究针对电动车的严格管理。

    2016年04期 v.25;No.165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时空探微

  • 城市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与协调机制

    朱江;尹向东;

    快速城镇化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城市空间管理的精确度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空间的分部门管理可以使管理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符合社会化分工的要求。目前各地纷纷开展"多规合一"工作,工作中部门之间、部门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基于"多规合一"内涵和工作特点的分析,结合广州、厦门、宁夏等"三规合一"和"多规合一"工作实践,探索形成了包括空间协调工作组织、空间协调技术以及空间协调运行在内的"多规合一"工作协调机制,开辟了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的新思路。

    2016年04期 v.25;No.16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北京地标景观的历史演变及优化对策

    赵继敏;

    地标是城市的景观,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北京地标景观的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地标以天坛、故宫等代表传统文化的古代建筑为主;建国后,以满足国家政治需要的人民大会堂等经典建筑为主;上世纪80~90年代,中央广播电视塔等融合中外文化的新地标逐步成为时代的潮流;21世纪初,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鸟巢)等追赶世界潮流的后现代地标正重新定义着北京的国际化形象。通过回顾北京地标景观的历史演变,指出北京的地标建设应当具有更好的历史延续性,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从而更好地保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2016年04期 v.25;No.16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社会人文

  • 老龄化时代的社区便民服务与供给需求导向——以北京市西三旗街道为例

    姜向群;山娜;商楠;

    作为主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需要与社区服务的供给进行良好的对接。提高社区便民服务质量,扩大服务项目规模,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使服务与居民需求实现真正的对接,是目前深化社区服务工作的重点。基于对北京市西三旗街道的调研分析,发现该社区便民服务有着良好的供给基础,便民服务供给内容也很丰富,便民设施使用较为普遍,满意度也较高。但也发现,居民对便民生活的服务需求不一,对便民组织的服务需求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因此,街道和社区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包括志愿者服务及市场化运作,以提升社区便民惠民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

    2016年04期 v.25;No.165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建设经纬

  • 城市违法建筑的认定标准及其核查督察的惩管路径——基于上海探索社区自治模式背景的调研分析

    秦双亭;宋丽俊;茅伟;

    大多数违法建筑不仅占用公共空间、侵害公共利益,而且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是危害程度最大、市民反响最为强烈的城市管理顽症之一,必须坚决整治打击。但也不应该因此"一刀切"整治,而应制定详细的认定标准,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并积极探索推进违法建筑社区自治模式。以社区居民以及执法人员为主要调研对象,以现场调查、发放问卷、定点走访、网络调查为主要形式,调查市民群众对违法建筑认定标准的看法,可以深入分析各类违法建筑的常见度、影响严重程度和执法难度等,并就是否应该制定认定标准,以及认定标准的主要内容提出建议,为执法管理部门开展违法建筑治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2016年04期 v.25;No.165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K]

城管天地

  •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新探索——以广州市“车陂模式”为例

    肖生福;曾冬冬;肖扬飞;

    近年来,由城管执法导致的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引发人们对现行城市综合执法模式的弊端及模式创新的反思与探讨。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道试点的"车陂模式",是由天河区车陂街道组建的一支集公安、城管、交警、食药监、治保大队等各方力量的综合执法大队,对辖区内的无证经营、环境卫生等现象开展综合执法。"车陂模式"在短期内就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是城市综合执法模式的新探索。以广州市"车陂模式"为个案,探究"车陂模式"实施的实际效果和成功经验,针对"车陂模式"形成的动力机制、资源条件等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车陂模式"具备一定推广价值,值得那些与车陂街道面临相似情况或相似资源的基层街道借鉴学习。

    2016年04期 v.25;No.16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互联网+”时代诱发性城管顽症治理逻辑——以杭州市为例

    孙欣欣;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大中城市罹患各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降低市民生活品质的"顽症",如户外广告、渣土乱倒、噪音扰民、交通拥堵等。强化难题治理,破解城管顽症,已成为城市治理者推进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这些城管顽症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呈易发、多发态势,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方式,将使困扰大中城市多年的城管"顽症"治理迎来新的突破,翻开新的篇章。

    2016年04期 v.25;No.165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古城新韵

  • 英伦三岛双城记——伦敦和爱丁堡

    叶治安;

    伦敦的人文历史汗牛充栋,伦敦的名胜古迹数以千计,伦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举足轻重——资料显示,伦敦有500多家银行,其中外国银行470多家,数量超过纽约,居全球之首,所以叙述伦敦非万言不足以尽其意。爱丁堡是苏格兰的首府,如从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水平等方面去考量,那它在英国仅排名第七,但从文化影响力、旅游知名度等方面去评价,爱丁堡就具有榜眼的地位,2012年被世界旅游业联合会授予"欧洲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称号。人们对爱丁堡大学的了解,除了常规意义上的认知外,还来自一位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中国人——清末怪杰辜鸿铭。因为积极并热衷于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和华夏精神,所以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2016年04期 v.25;No.165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城管教研

  • 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整体设计

    钱啸寅;付奕;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一体化贯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贯通培养将专业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升学只需通过重要核心课程考核和专业技能水平等级测试的转段审核即可。这种模式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和考核,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一种新型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贯通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这一实践进程的问题、经验及难点,有助于提出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思路与具体的路径实现方法。

    2016年04期 v.25;No.165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高职校企合作面临的运行障碍及破解可能

    施佩娟;蔡飞;潘红霞;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职业院校对于如何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和实践。由于受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制约,我国各职业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对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百花齐放的探索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交替时期,统一协调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造成了校企合作这样的职业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缺失保障,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良性深入发展。所以,"校企一体,共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2016年04期 v.25;No.165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高职校企合作的文化融合机制与四方联动机制

    黄亮;张凌云;陈锡宝;

    高职校企合作不但是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合作,也是双方文化的合作与交融,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往往是无形的,但具有更深层次的实际意义,可以决定院校与企业的关系乃至事关校企合作的成败,对高职学生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共同培训的教学模式。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就必须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机制,通过建立逐级的校企合作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资源优势,使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能够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

    2016年04期 v.25;No.165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高职校企合作的共育长效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

    张弘;施佩娟;张晨;

    通过构筑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和深层次合作,以期产生互动共荣的"双赢"格局,而其中最关键的举措就是校企合作的共育长效机制。共育长效机制应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企业需求,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敏捷性,使学生、学校、企业各方受益,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和核心竞争力。另外,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是运行机制的重点,考核评价的主导是学校和企业担任理论课或实践性课程的指导教师。由于教学地点、教学内容的不同,这种考核不应是一次性的,而且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和综合评价,应由校企按有关制度共同决定,这样才能使"校企一体,共育人才"达到更高更新的水平。

    2016年04期 v.25;No.165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学界动态

  • 联合国发布《全球城市样本》报告 关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刘琪;

    全球约有35亿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中,快速城市化给城市的淡水供应、污水处理、生活环境和公众健康都带来了压力,而今后的几十年约95%的城市扩张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所以,必须采取行动,从城市设计、城市立法和城市及市政府的财政等三个方面对城市未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全球城市样本》的报告旨在对全球城市化的速度以及特点和城市扩张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潜在影响进行详细地分析,期望为各国研究人员在比较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提供详实和开放性的可靠数据。

    2016年04期 v.25;No.165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