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达峰;
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建设总格局的一部分,它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又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并针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社会实际,确定建设目标、内容和方式,推进文化成果的创造和文化作用的发挥。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生活的需要,文化建设首先要顺应这种需要,把握这种需要的本质属性,提高能力,形成成果;城市文化建设要促进动机和表现的协调发展,从而丰富文化成果;城市文化建设要有导向性,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有科学性,以一定的方式协调各方面任务和主体,形成特定的社会功能和效益;政府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它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履行行政职能,在文化建设中倡导精神、投入资源、构建体制、监管过程、提供帮助,发挥公众的作用。
2016年04期 v.25;No.16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郑崇选;
近年来,城市文化政策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出台的热点领域,在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多样性、保障基本文化民生、促进城市动力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公共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最终目的诉求来看,城市文化政策与国家文化政策是高度吻合的,但是在文化发展的具体领域及各个城市的发展阶段,城市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目标诉求。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城市文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在城市文化的规律性与公共政策的科学性的充分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且科学合理的城市文化政策的运行机制。
2016年04期 v.25;No.16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王涛;金昌庆;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城市才更具气质和魅力。城市文化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基于此发展的文化产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探索、动态多元、融合创新,这一点,韩国釜山的经验值得借鉴。釜山经验、釜山模式是以文化和文化产业为主导发展城市的经验和模式,即考虑到釜山的城市演进,去把握城市文化的脉络、格局、特性,进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多元、融合、创新。韩国釜山的文化自觉和内生性、文化产业的持续创造力,与城市中的文化"场"等机理关系有关,也与韩国社会和家庭结构的"格局"特殊性有关。
2016年04期 v.25;No.165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金磊;
建筑乃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可能性、有效性与深刻性,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表征,更成为国家文化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中,同属于建筑瑰宝的20世纪建筑遗产却少有人问津,特别是在法定框架下难寻可支撑的保护体系与措施。从认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现状入手,研究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认定标准,并从依法治国的思考下给出编研《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条例》的构想,期望能对推进中国20世纪遗产保护及提升"城市乡愁"的认知起到积极作用。
2016年04期 v.25;No.16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张俊;
里弄既有文本形象,也有现实情况,有关里弄记忆与现实的反差形成巨大的张力,构成了里弄保护和更新中持久的争论。文本中的里弄邻里和睦、市井文化繁荣且兼容并包,文本的记录和居民的记忆互相影响,一定程度上建构了里弄的文化形象,成了里弄保护的载体。但现实的里弄是黄金地段的低矮住宅,居住拥挤的移民社区,老旧住宅和老龄人口并存。里弄的未来需要在记忆与现实中和解,在多元和共享的方式下实现从居住功能到文化功能的转化。
2016年04期 v.25;No.165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刘明轩;曹明霞;包宗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是吸引全国人口流入的主要板块,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以江苏为例,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公共服务、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融资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提高义务教育统筹层次,保障民工子弟的平等教育权利;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明确新型小城镇发展定位,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分工和布局;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等措施。
2016年04期 v.25;No.165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方建国;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这一土地市场制度的改革使得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增量的土地利用空间。但是如何利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要素资源优势来引导城市产业创新和结构转型,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发展路径,却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对深圳市在新型城镇化试点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改革的实践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视角的研究,可以认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思想指引下,城市政府可以运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新增资源,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演化,通过引导创新战略产业发展来促进城市经济的产业变革。
2016年04期 v.25;No.165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 刘艳艳;郑淑丹;叶昌东;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掀起智慧城市建设浪潮。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的数量近400个。以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中新广州知识城为研究对象,基于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价值归属,分析其智慧城市建设历程与现状特征,从智慧人群、智慧环境、智慧交通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实践评价,并解析原因,进而对中新广州知识城智慧城市建设给予科学、智慧的发展建议,希望有利于推进知识城的发展,也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2016年04期 v.25;No.165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肖生福;曾冬冬;肖扬飞;
近年来,由城管执法导致的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引发人们对现行城市综合执法模式的弊端及模式创新的反思与探讨。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道试点的"车陂模式",是由天河区车陂街道组建的一支集公安、城管、交警、食药监、治保大队等各方力量的综合执法大队,对辖区内的无证经营、环境卫生等现象开展综合执法。"车陂模式"在短期内就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是城市综合执法模式的新探索。以广州市"车陂模式"为个案,探究"车陂模式"实施的实际效果和成功经验,针对"车陂模式"形成的动力机制、资源条件等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车陂模式"具备一定推广价值,值得那些与车陂街道面临相似情况或相似资源的基层街道借鉴学习。
2016年04期 v.25;No.16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孙欣欣;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大中城市罹患各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降低市民生活品质的"顽症",如户外广告、渣土乱倒、噪音扰民、交通拥堵等。强化难题治理,破解城管顽症,已成为城市治理者推进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这些城管顽症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呈易发、多发态势,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方式,将使困扰大中城市多年的城管"顽症"治理迎来新的突破,翻开新的篇章。
2016年04期 v.25;No.165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钱啸寅;付奕;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一体化贯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贯通培养将专业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升学只需通过重要核心课程考核和专业技能水平等级测试的转段审核即可。这种模式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和考核,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一种新型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贯通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这一实践进程的问题、经验及难点,有助于提出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思路与具体的路径实现方法。
2016年04期 v.25;No.165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施佩娟;蔡飞;潘红霞;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职业院校对于如何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和实践。由于受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制约,我国各职业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对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百花齐放的探索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交替时期,统一协调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造成了校企合作这样的职业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缺失保障,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良性深入发展。所以,"校企一体,共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2016年04期 v.25;No.165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黄亮;张凌云;陈锡宝;
高职校企合作不但是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合作,也是双方文化的合作与交融,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往往是无形的,但具有更深层次的实际意义,可以决定院校与企业的关系乃至事关校企合作的成败,对高职学生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共同培训的教学模式。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就必须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机制,通过建立逐级的校企合作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资源优势,使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能够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
2016年04期 v.25;No.165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张弘;施佩娟;张晨;
通过构筑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和深层次合作,以期产生互动共荣的"双赢"格局,而其中最关键的举措就是校企合作的共育长效机制。共育长效机制应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企业需求,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敏捷性,使学生、学校、企业各方受益,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和核心竞争力。另外,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是运行机制的重点,考核评价的主导是学校和企业担任理论课或实践性课程的指导教师。由于教学地点、教学内容的不同,这种考核不应是一次性的,而且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和综合评价,应由校企按有关制度共同决定,这样才能使"校企一体,共育人才"达到更高更新的水平。
2016年04期 v.25;No.165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